中国股市的特点,股市为什么牛短熊长

  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至今,“牛短熊长”一直是中国股市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
  要理解“牛短熊长”,首先应区分新兴市场的一般特征和中国股市的“特色”。股市可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,前者是“牛长熊短”,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为代表;后者是“牛短熊长”,可以中国股市为代表。其实1971年开盘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复着“牛短熊长”的周期,所以“牛短熊长”并不是中国独有的。

  那么中国股市周期的特色在哪里呢?我的观察是:1. 和经济体制改革正相关的“政策市”特征;2. 股市周期波动脱离实体经济的周期而特立独行。

  一个牛市,若界定为持续两年以上和指数上涨一倍以上,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牛市有4个:1990年至1993年;1999年至2001年;2005年至2007年;2013年至2015年。每一个牛市之后的熊市都是指数 “腰斩”,且熊市平均为牛市持续时间的2倍以上。

  2005~2007年与2013~2015年后的两次熊市有些相似,可称之为“断崖式”的下跌,类似于日本、美国和中国港台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形态。在金融海啸期间,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指数也发生过“断崖式”的下跌。上市公司的经营不可能同时发生突发性恶化,股市“断崖式”的下跌与基本面并无直接关联,对于这种股市泡沫破灭的现象,行为金融学的解读是“人性的本能缺陷”。

  曾经讲过,中国股市并不是国民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比如2013至2015年的牛市就发生在中国经济下滑“破8破7”的时期,而在这2年内,深化改革的政策连续推出,股市投资人信心高涨,情绪激昂,所以我把这一阶段的股市暴涨定义为“情绪性牛市”!

  中国股市的“情绪性”与生俱来,而每一次“发泄”都有其制度变革的背景。第一个牛市源于邓小平的改革蓝图。第二个牛市起源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把“非公经济”写入宪法,开启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合法经营的新时代。第三个牛市起源于股票市场本身的制度性变革,中国股市从此告别“股权分置”的制度和“为国企脱困”的政策,开启了民营经济证券化的新模式。第四个牛市起源于中国梦的伟大构想,所以在经济下滑的同时上演了一场大牛市。基于中国股市独特的“政策市”机制,我把今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定义为长期性慢牛的起点,期待中国股市能够从此告别“牛短熊长”的周期。

  也许几年之后,我们“鹜然回首”,牛市就在今日西湖的“灯火阑珊处”。所以上周的专栏文章写了《A股能否进入牛市》,这个判断并不会由于9月12日美国股市暴跌引发的A股回撤而改变。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市场核心,迟早还将走向中美两国协同治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!以9月杭州“G20峰会”与10月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“特别提款权”为标志,中国本土市场的全球化开始了。

  从“一带一路”和亚投行到杭州G20峰会,中国经济将分享更多的全球化红利,并迎来中国居民财富的高增长,从而形成以股市楼市为基础资产的“大资管”产业。资产管理的产业化是金融立国的经济基础。自1970年代以来,货币产业化是全球化市场一大趋势。货币产业化的本质就是信用货币量的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长,这一趋势,或者诱发通胀,或者催生资产泡沫。所以我一再讲:泡沫即财富,财富即风险,富贵险中求,货币是源头!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也很残酷,那就是:在通货膨胀中活着,在资产泡沫中生活,在两极分化中成长!

点击阅读全文

相关文章